?發(fā)布時間:2016-5-6
近日,“魏則西百度推廣事件”燃爆了整個網絡,網友對于百度推廣行為和部分醫(yī)院亂象的憤恨再次升級,提醒有關部門確需采取整肅措施,以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fā)生。在這個事件中,有一項技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那就是DC-CIK治療。在此,暫且撇下情緒不談,講一講“DC-CIK”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這種治療在國內這么火?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概念。
這里用于治療的所謂DC是指負載腫瘤抗原的樹突狀細胞,CIK是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DC-CIK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通俗的講,腫瘤患者體內存在所謂“正”、“邪”之爭,“邪”即腫瘤本身,“正”即抗腫瘤免疫。腫瘤之所以會發(fā)生并進展,是因為“正不勝邪”,也就是抗腫瘤免疫反應太弱而不足以控制腫瘤。
DC-CIK技術就是把機體免疫細胞分離到體外,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免疫細胞數量呈指數級擴增,然后回輸體內,以達到強化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目的。
那么,DC-CIK是不是騙人的呢?國外有沒有醫(yī)院開展這項技術?當然,我沒有調查過這項技術在國外開展的情況,無法給出直接數據,但有兩點可以肯定:
1.DC-CIK技術并非無中生有,它在免疫學理論上是成立的,當然臨床是否有效及效果如何還需要臨床實驗的謹慎評價;
2.學術界對于這項技術大多數是呈正面態(tài)度的,爭論點是在于它在臨床上是否有普遍作用及作用的大小(當然這種“粗線條”的免疫治療不可能作用太大),比如2015年《自然》雜志旗下的?自然綜述: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發(fā)表的一篇關于肝細胞癌的較新的免疫治療綜述,也用較大的篇幅詳解了DC和CIK治療,這種文章并不鮮見。如下:

?
那么,DC-CIK治療是不是療效很好,很值得推崇呢?
當然不是。
DC-CIK治療還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早期階段,這項技術的療效受很多因素的制約。
首先是理論上的缺陷。
如上提到所謂“正邪之爭”,實際上這場斗爭非常復雜,大量的細胞、分子都參與了“戰(zhàn)斗”。雖然DC-CIK技術調動了大量的免疫細胞軍隊,但是腫瘤還有其它的“保護措施”,比如多數實體瘤細胞表達一種叫PD-L1的分子,這種分子就像一層篩網,保護著腫瘤細胞,免疫細胞中一類最為重要的抗腫瘤細胞,T細胞,表面會表達一種叫PD-1的分子,這種分子一旦接觸腫瘤細胞就會與PD-L1結合,而PD-L1會傳遞一種死亡信號給T細胞,T細胞這個戰(zhàn)士即告“犧牲”。也就是說,有了軍隊,并不一定能打贏戰(zhàn)爭。當然,理論上有軍隊總比沒有強。
第二,DC-CIK細胞雖然在體外經刺激擴增,但大多數細胞為終末期效應細胞。
事實上,CIK最終擴增細胞主要是NK細胞和NKT細胞,至于主力軍T細胞多已死翹翹,而抗原負載的DC是要與T細胞作用才能發(fā)揮作用的,所以現在把DC和CIK結合在一起也僅僅是一個嗜頭,這就是分別的兩個技術,即DC治療和CIK治療。
第三,擴增的細胞和細胞的擴增都缺少特異性,最終產生的細胞有多少能抗腫瘤是一個未知數。
第四,這項技術要求嚴格質控,以保證足夠細胞數量,但即使如此,依然受制于患者身體狀態(tài),分離后細胞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DC-CIK治療是一種個體化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但總體效果有限,當然不排除一些免疫原性較強的腫瘤對這種治療有相對較好反應。
其實,免疫治療被認為是人類最終徹底攻克腫瘤的希望所在,但目前還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景。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突破很大,CTLA-4、PD-1等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我有相關綜述已被專業(yè)雜志接受發(fā)表)和CAR-T技術在國內外已經炒翻了天。這些技術相較DC-CIK來說,作用點明確,療效確實,相關藥物已在美國上市,但即使如此,也僅僅是“有效”而已,離徹底攻克腫瘤還是遙不可及??上攵鳛槟[瘤患者,能寄DC-CIK技術以多大期望?
那么,為什么國內DC-CIK治療如此“風靡”呢?
首先,第一點是DC-CIK技術入門的門檻太低。這項技術所需的設備和材料,即使不和莆田系合作,一個普通二甲醫(yī)院也可完全負擔的起。技術門檻更低,一個普通的細胞生物學或免疫學技術員完全可以承擔這項技術,更何況現在還有組合型細胞因子(cocktail)可以買到,懂細胞分離、培養(yǎng),簡單培訓即可開展工作。事實上,不僅莆田系,國內大多數腫瘤醫(yī)院和相當比例的綜合醫(yī)院,都開展有生物治療科或類似科室,DC-CIK幾乎是所有這些科室的看家本領。
其次,國內有大量的需求。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們有大量的腫瘤患者。事實上,我們對于相當部分惡性腫瘤,特別是晚期腫瘤仍然辦法有限,甚至某些治療未必能延長生存時間但仍會有大量患者抱著一線希望愿意一試。國人能坦然接受臨終關懷治療的家庭很少,很多醫(yī)生在勸說晚期肝癌患者保守治療而遭遇“白眼”。
第三,醫(yī)療體制的缺陷。公立醫(yī)院沒有能體現“公立”的性質,國家默認醫(yī)院要“掙錢養(yǎng)家”,為尋租提供了空間。部分醫(yī)院在利益的誘導下,喪失了道德水準,對某些醫(yī)療技術過分夸大、甚至弄虛作假,以達到更大的利益。
由于DC-CIK治療細胞來源于患者本身,體外擴增并洗滌后回輸體內,所以在質控嚴格的前提下,副作用很小。所以,DC-CIK并非不能用,但決不能過分夸大它的效果。對于有足夠經濟承受能力的患者,用以配合手術和放化療等基礎治療,或者對于喪失手術機會,無法耐受放化療而治療意愿強烈的晚期惡性腫瘤,采用DC-CIK治療有可能發(fā)揮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腫瘤免疫原性較強的患者(當然可遇不可求)。但是,對于有手術機會的患者誘導其放棄手術采用DC-CIK治療,或者對于經濟拮據的晚期腫瘤患者夸大療效誘導患者治療,則是喪失了醫(yī)德,黑了心。
轉載自愛問醫(yī)生

?
?